據介紹,該院2024年11月開始試點探索“無陪護病房”,其中骨科和泌尿外科成為率先試點部門。此外,重慶市十三院也在全科病房推出了「無陪護」模式。記者關注到,不只是重慶,山東大學齊魯醫院、福州市第二總醫院、柳州市工人醫院等多家醫院,也都設立了「無陪護病房」。
「身分有了新變化,護理工作的內容也不一樣了。」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的醫療護理員沈吉平告訴記者,以前的護工多由患者家屬自聘,或者老鄉之間相互介紹,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,水平也參差不齊,對於患者更多只是照看。而「無陪護病房」的醫療照護員,不僅要為病人提供專業的照顧方案,從日常起居到病情監測進行全面護理,還要隨時關注病人的身心健康,協助醫護人員完成康復訓練。
冉茂曉表示,以往的護工流動性大,醫院對其管理權限低。如今在「無陪護病房」從事的醫療護理員,工作區域和職位職責相對固定,專業性更強,能夠提供病患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。
「這無疑會為傳統的護工市場帶來改變,效果肯定是積極的。」有業內人士指出,護工從業者以來自農村的務工人員為主,部分人員不具備護理能力,行業內亂象和糾紛層出不窮,「無陪護病房」的普及,將極大促進護工行業的專業化和規範化。
專業護理打消疑慮
「『無陪護病房』的出現能夠改變『一人住院,全家人忙得團團轉』的局面。」冉茂曉提及,以前,病人家屬經常為找不到放心滿意的護理人員焦慮,而「無陪護病房」作為一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,免去了病人家屬的諸多煩惱。
家住重慶大渡口區的市民陳阿姨對此深有感觸。不久前,她的父親因為摔傷住進了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「無陪護病房」。記者在病房裡看到,醫療照護員沈吉平一邊為老人進行按摩護理,一邊和老人輕聲聊著天,老人的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神情。
「父親今年90歲,這已是第二次因為摔傷入院了。」陳阿姨回憶道,上一次父親住院時,連續換了3個護工都不滿意,最後只能由家屬輪流照看,疲憊不堪。這一次,起初聽聞「無陪護病房」時,她心裡也有疑慮,但嘗試之後發現,交給醫療護理員接手後,家屬非常輕鬆,護理品質也令她滿意。
「常有病人誇讚稱專業的護理員就是不一樣。」沈吉平坦言,許多病人家屬最開始對「無陪護病房」會有擔心,但他們專業的照護逐漸打消了大家的疑慮。
此外,「無陪護病房」公開透明的價格體係也讓病人家屬交口稱讚。陳阿姨告訴記者,之前聘請護工時,收費並沒有明確的標準,費用多在200元~300元/天。而這次選擇的一對一服務只需要180元/天,減輕了病患家屬的負擔。
從“辛苦活”變成“技術活”
「醫院要求陪審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,持身份證、健康證以及重慶市醫療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才能上崗。」冉茂曉介紹說,上崗前,醫院還會對醫療護理員進行手把手培訓,尤其是對翻身、擦洗、按摩、輪椅轉運等環節進行著重培訓,甚至還要教護士護士員相關的專業術語。
同時,醫院對於醫療護理員的評估也更加嚴格。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,醫院和第三方公司建立了雙重培訓雙考核機制,如護理員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或滿意度低於90%,將對其所在的公司進行約談,要求更換醫療護理員。如果出現投訴糾紛,則對公司進行紅牌警告,情節嚴重的,醫院將與公司解除合約。
記者註意到,隨著「無陪護病房」逐步試點推廣,傳統零散化的護工轉向專業化的醫療護理人員正在成為一種新趨勢,而高要求、嚴考核的新型醫療護理模式,也逐漸讓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力軍的醫療護理行業迎來轉變。
「從『辛苦活』變成了『技術活』。」重慶某陪護公司的負責人這樣形容。他結合自己公司的情況表示,目前公司員工大多是來自農村的中年女性,以前招聘時公司更看重員工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的能力,而未來將更重視應聘者的綜合素質。
來自重慶合川區龍市鎮的張秀梅剛通過培訓考核,成為一名醫療護理員。在此之前,她做過5年的護工,談及前後的變化,她由衷地感嘆道:“如今對於醫療護理從業者的要求更高了,以前是‘肯幹才行’,現在是‘會幹才行’,這也促使自己不斷學習和提升。”張秀梅說,她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醫學心理學,這些知識和技能如今都派上了用場用場。